園林
編輯
參見:中國園林
宋朝的園林可分為四大類別,供帝王休息享樂的皇家園林與宗室外戚、高官富商所擁有的私家園林、寺觀園林和陵寢園林。[43]一般來說,一個成熟的園林都有自己要表現的內容與主旨,配以假山、人造池、廊、亭、堂、榭、閣、花木與動物。雖然宋朝國力不比唐朝強,園林規模也比較小,但園林內的設計更見精巧。
宋代園林中的個體建築與群體形象都是千變萬化,從現存的宋畫中可以看得出來。譬如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圖》中見到一字形、折帶形、丁字形、十字形、工字形等佈局,造形各異,如架空、覆道、兩坡頂、九脊頂、五脊頂、平頂、平橋、廊橋、亭橋、十字橋、拱橋、九曲橋等等。倚山臨水、架岩跨洞都是落院的基本模式,充分發揮襯托風景的效用。[44]
北宋的皇家園林-艮岳是中國著名的宮苑。宋徽宗於政和七年(公元1117年)下令在開封的東北部興建,在宣和四年(公元1122年)完工,初名萬歲山,後改名艮岳、壽岳,或連稱壽山艮岳,亦號華陽宮。根據八卦,艮代表東北方,又代表山。艮岳位於東華門內以北,景龍江以南,佔地大約750畝。艮岳以一山三峰的形狀設計,突破了漢朝以來的傳統營造模式,不再強調模仿真實山水。[45]由於宋徽宗是一位具有高深藝術文化修養的皇帝、天才藝術家。他對詩畫藝術迷戀,對奇石著迷,對美的追求近乎苛刻。為了壽山艮岳的假山,蒐集蘇州盛產具有「皺、透、瘦、漏」四大特色的太湖石[46],並且在蘇州設立應奉局。他又深信道教, 自稱「教主道君皇帝」。建造艮岳的主旨是追求意境,不拘泥細節或者強調神似,把詩情畫意加入園林之中,典型山水成了主題。他對置石、挖池、疊山等技術非常 講究。園內山巒起伏,眾山環列,東有艮岳,南有壽山,西有萬松嶺。園林中央只有小小的平地,但山峽之間卻有池水與瀑布。除了自然景觀,還添置不少建築物, 譬如藥寮、田圃築室、棧道、介亭、書館和八仙館屋。因此艮岳是歷史上規模最大、結構最巧妙、以石為主的假山所組成的皇家園林。[47]最後,金人滅了北宋,把這個皇家園林拆毀。[48]
瓊林苑,建於乾德2年(公元964年),位於河南開封外城順天門西南。苑內滿種長松古柏、石榴、櫻桃等,大部分來自福建廣東一帶,並且建有很多亭榭,以茱莉、山丹、瑞香、含笑點綴。苑內東南角落,有高約數十米的華嘴岡,岡上的橫觀層樓輝煌華麗。山下池塘有畫船,名叫鳳炯,水面建有拱橋,稱作若虹,楊柳佈滿堤岸。[49]
北宋《金明池爭標圖》描繪了金明池當時的景況
金明池,北宋著名別苑,又名西池,始建於後周顯德四年(公元957年),位於開封市以西鄭門口村附近。原本周世宗為了征服南唐,所以訓練水軍,讓水軍在金明池演習,故又名教池。太平興國七年(公元982年),宋太宗曾在金明池檢閱水軍演練。政和年間,宋徽宗下詔興建許多亭台、樓閣、花木、假山作為春遊和觀賞龍舟比賽之用。金明池呈方形,四周有圍牆,北接汴河西水門,南臨瓊林苑的寶津樓,池中建有仙橋。橋盡處建有五殿,對岸的龍奧停放大龍舟。沿岸種植楊柳,東岸搭蓋臨時觀眾棚,讓百姓觀看龍舟比賽。金明池的殿宇一般採用黃色、藍色、綠色琉璃瓦,線條十分工整,莊嚴瑰麗。北宋詩人梅堯臣、王安石和司馬光等人讚賞金明池風光明媚,建築瑰麗。可是,到了明崇禎15年(公元1642年),金明池被洪水摧毀了。[50]
除了皇家園林,開封也有不少私家園林。其中比較著名的有-宋仁宗的宰相富弼所建的富鄭公園,宣徽南院使王拱辰的環溪,前身為唐代宰相裴度的湖園。這些圓林的特點就是嬌小、簡約、雅致、天然。[51]富弼的富鄭公園位於他的宅院的東側,入口設有探春亭。園中挖了一個大水池,水從東北方引入,經過方流亭,從西南方流出。水池北岸建造假山,假山之北有竹林,假山內有水洞,利用大竹引水出洞。假山之南建有四景堂,隔著水池,遙望南岸的臥雲堂。臥雲堂之南堆土成山,種有梅與竹,山頂建有天光台與梅台。兩者高於叢林,能夠觀看園內景色。竹林內建有五個亭,名為從玉、披風、漪嵐、夾竹與兼山。北宋李格非所寫的《洛陽名園記》曾經對這些竹子景觀作專門描述。整體佈局分南北兩區,北區以山為主,比較幽靜,南區以平地為主,比較開朗。[35]
環溪佈局比較別緻,南北各有水池一個,東西各有小橋連接中央的大洲,因此而得名。主要建築物都集中在島上,南池北岸建有法華亭,北池南岸建有涼榭。島上山丘之上則有多景樓,能欣賞遠方景物。園林各處種植松樹、檜樹。樹林間空地模仿島嶼。這種水景與借景的處理手法成為環溪的特色。[35]
宋朝寺院多集中在臨安,因為當時臨安是江南的佛教中心,寺院園林遍佈各處,以環溪最甚。[來源請求]
蘇州滄浪亭
位於今蘇州市滄浪區的滄浪亭是蘇州園林中現存最為古老的一座,被譽為蘇州「四大名園」之一,代表了宋代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。滄浪亭原為五代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的別墅,後漸廢。宋仁宗慶曆四年(1044年),詩人蘇舜欽被貶,寄居於蘇州,以四萬錢購得孫氏園址,在園北土山傍水處建造一亭名「滄浪」,取《孟子·離婁》和《楚辭·漁父》中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,滄浪濁兮可以濯我足」之意,自號滄浪翁,作《滄浪亭記》。之後滄浪亭屢易其主,歷經修繕,保存至今,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並於2000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[52]。
書院建築
編輯
參見:書院建築
宋朝的教育制度可分為三類,一是朝廷辦的官學,譬如國子學、四門學、太學、武學(古代軍事學院)、廣文館、醫學、算學、書學、畫學等,二是地方辦的府學與縣學,三是民間辦的書院。太學開始於漢武帝建元五年,設置五經博士。國子學則始於西晉武帝時,宋朝的國子學只取錄七品以上官員的兒子。四門學始於北魏太和二十年,到了慶曆3年,凡是八品以下官員及百姓的兒子都可以入讀。可見,當時的教育規模非常大。[53][54]
廬山白鹿洞書院禮聖殿
唐代以來,各地學院都設立孔子廟。宋朝的學院則增建了東廡、西廡、光賢祠等祭祀建築。廡是指走廊、廊屋。一般的都建有大成殿,殿內設孔子像,東西廡則設有孟子像等等。[53]「大成」一詞出自《孟子萬章下》:「孔子之謂集大成也」,意指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學問,是集大成的學者。以此為建築命名,來突顯孔子廟的特質。另外,如果曾經得到皇帝的詔書,學院會興建御書閣。譬如平江府學的御書閣,前身為六經閣,鄰近池水,是一座兩層重簷式建築。後來被毀,重建為三層高的御書閣。[53]
除了御書閣,一般學院內設有講堂,為教學之用;齋舍,為學生宿舍;射圃,為體育訓練場地。建築群的整體佈局可分為三大類別,前廟後學,即孔子廟、講堂、藏書樓為一條中軸線,齋舍分布於左右兩旁。典型例子有建康府學。第二類,右廟左學,典型例子有臨安太學,而第三類的左廟右學,代表則有平江府學。[53]
書院的佈局卻比府學的自由很多。好像程明道創辦的明道書院以兩組工字排列房屋,前一組設兩層高春風堂樓,樓下是佔了七開間的講堂,中間設立講座,二樓設有五開間的御書閣,陳列古代典籍。後一組設主敬堂,佔三開間,是會茶場地。往後的地方就是程明道的祠堂與安放孔孟肖像的燕居堂。祠堂東西兩側有十五個廊子。然而書院山長與堂長的辦公室在主敬堂兩側。其他附屬建築物都坐落書院的兩側。[53]
重建於宋朝的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五老峰下,全院佔地近3000畝,建築面積達到3800平方米,院內由五個院落並列組成,分別為禮聖殿、先賢書院(禮聖殿之西)、白鹿洞書院、紫陽書院和延賓館。其他建築有櫺星門、泮池、狀元橋、朱子祠、禮聖門和禮對殿。禮聖殿,又名大成殿,是建築群的核心,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。[55]